您的位置:
网站首页
趋势研究
新型城镇化引领河南“三化”协调发展 理论与现实依据研究报告
发布时间: 2017-2-15 9:37:43来源:
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是要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、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“三化”协调发展的路子,首要任务是突出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作用。
一、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理论依据
(一)新型城镇化引领“三化”协调发展符合工业化、城市化的一般规律。根据国际经验,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由30%提高到60%的阶段,是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。目前中原经济区城镇化率已超过30%,正处于加速发展的阶段。未来5-10年,中原经济区城镇化发展的空间大、速度快、后劲足。加快推进我省新型城镇化,完全符合城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,顺应了我国城镇化加速发展的历史潮流。
(二)新型城镇化引领是扩大需求、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长远之策。新型城镇化将带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、市政工程建设,直接扩大对第二产业中的冶金、建材、建筑、装备制造、电子信息等行业的需求;同时还将扩大对房地产、现代物流、设计规划、咨询服务、金融保险等第三产业的需求。以上产业都将延伸产业链条,产业相关效应明显,能够形成巨大的投资需求。目前,我省城镇化率比全国低10多个百分点,这既是压力又是持续发展的动力。
(三)新型城镇化引领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、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客观要求。一是开辟城乡统筹的新途径。既通过增强城镇综合承载力加快人口向城镇聚集,又通过加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将农村提升为城镇,跳出了传统的就城镇论城镇、就农村论农村的局限,把城镇和农村发展紧密连结在一起。二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。通过实施城乡一体化规划、一体化建设、一体化管理,推动基础设施向新型农村社区延伸,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,逐步缩小城乡发展水平和公共服务差距。三是增强农村发展活力。通过优化生产力布局,推进产业链条向新型农村社区延伸,带动农民就地转移就业,加快农村发展、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步伐。
(四)新型城镇化引领是破解我省结构性矛盾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内在需要。其一,新型城镇化引领是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火车头。其二,新型城镇化引领是推动服务业发展的加速器。其三,新型城镇化引领是撬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大杠杆。其四,新型城镇化引领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反应堆。
二、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现实依据
(一)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。2011年底,河南省城镇人口达到4255万人,城镇化率达到40.6%,比上年提高1.8个百分点。城市建设步伐加快,城市规模不断扩大。2011年底,河南省共有38个市、88个县、1011个镇,其中镇比2010年增加了62个。38个城市城区面积达到4214平方公里,较上年增加了113平方公里;建成区面积达到2098平方公里,较上年增加84平方公里。
(二)五级城镇体系初步形成。城镇规模体系日趋完善,以郑州为核心、大型中心城市、中小城市、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各具特色、竞相发展的五级城镇体系初步形成。2011年底,全省共有17个省辖市、21个县级市(含省管济源市)、88个县城、50个区和1011个建制镇。截至2012年7月底,全省启动新型农村社区试点2300个,初步建成350个。
(三)城镇功能日趋完善。一是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步伐加快。2011年底,河南省道路长度达到9859千米,排水管道长度达到15836千米,集中供热面积达到11831万平方米,燃气普及率达到76.2%,用水普及率达到92.6%,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6.6%,均比上年有所提高。二是产业集聚区建设全面提速。2012年上半年,全省集聚区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108.6亿元,同比增长38.5%,对全省投资增长的贡献率高达67.8%,成为拉动增长的主导力量。三是城中村改造快速推进。2012年上半年,省辖市在建城中村改造项目528个,完成拆迁1688.72万平方米,新开工建设1682.02万平方米,完成建设432.42万平方米,实际完成投资391.5亿元,同比增长29.17%。四是保障性住房建设顺利推进。
(四)城镇经济实力不断增强。一是城市经济规模日趋扩大。2011年,17个省辖市市区生产总值达到7940.18亿元,占全省的29.5%;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932.87亿元,占全省的54.2%;限额以上批零贸易业商品销售总额达到5946.16亿元,占全省的72.1%;城乡居民储蓄年底余额6837.61亿元,占全省的46.7%。二是城市经济结构日趋优化。2011年,17个省辖市市区一、二、三产业比例为3.8:53.1:43.1,一产、二产分别低于全省平均水平9.2和4.2个百分点,而三产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3.4个百分点。三是产业集聚区集群效应不断显现,产业支撑能力不断增强。
三、发挥新型城镇化引领作用的对策建议
(一)明确重点,构建现代城镇体系。一是积极构建具有中原特色符合河南实际的新型城镇体系。按照核心带动、轴带发展、节点提升、对接周边的原则,推进郑州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、省域中心城市、中小城市、中心镇、新型农村社区联动发展,加快构建以中原城市群为主体形态、符合河南实际、具有中原特色的五级城镇体系。二是强化体系各级构成的功能作用。着力增强郑州龙头作用和重心作用、省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、县城承载承接作用、小城镇重要节点作用、新型农村社区战略基点作用。三是形成城镇体系协调互动发展格局。完善五级城镇体系联动发展机制,形成有机组织、分工合作的发展模式,增强区域整体实力。四是坚持内涵式发展。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,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,加大环境保护力度,加快信息化进程,优化人居环境,建设复合型、紧凑型、生态型城市,促进城市网络化、智能化、个性化发展。
(二)突出引领,妥善处理“三化”协调发展关系。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联工带农的作用,确立其核心引领地位。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人口向城镇集中、工业向园区集中、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,实现人口集聚、工业集成、农业集约。引领带动城市功能完善、生产要素集聚和农村劳动力加快转移,为新型工业化提供工业布局和先进生产要素以及公共服务;为传统产业的升级转型腾出空间,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和农业结构调整;为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注入内在动力,实现“三化”协调科学发展。加快新型工业化,促进产业布局优化和经济结构升级,为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提供产业支撑;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,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,为工业化和城镇化奠定基础支撑,从而形成引领主体突出、两大支撑有力的“三化”协调科学发展新格局。
(三)以城带乡,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。一是鼓励城市支持农村发展。以工业化理念引领农业、工业化装备武装农业、工业化成果反哺农业;二是推动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;三是尽快开展农村土地市场开放试点;四是加快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步伐。五是积极推动城市新区、产业集聚区、城市近郊区和其他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。
(四)产城互动,强化城镇产业支撑。一是有序承接产业转移。发挥区位优越、劳动力资源丰富等优势,全方位、多层次承接沿海地区和国际产业转移。二是促进产业集聚化发展。搞好区域产业布局,依托中心城市和县城,促进二、三产业高度集聚,实现二、三产业融合发展,形成特色主导产业集群或专业园区。三是发展壮大现代服务业。提高规模化、品牌化、网络化发展水平,改造提升商贸等传统服务业,发展壮大健康产业等新型业态,支持发展信息服务等新兴服务业,突出发展物流、文化、旅游和金融等现代服务业,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。
(五)先行先试,创新城镇化体制机制。 一是 加快城镇户籍制度改革。二是创新城市建设融资机制。三是创新农村土地管理制度。同时,在就业、教育、卫生等方面制定强有力的政策,强力推进河南新型城镇化步伐。
课题主持人:张怀玺(濮阳市政协)
一、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理论依据
(一)新型城镇化引领“三化”协调发展符合工业化、城市化的一般规律。根据国际经验,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由30%提高到60%的阶段,是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。目前中原经济区城镇化率已超过30%,正处于加速发展的阶段。未来5-10年,中原经济区城镇化发展的空间大、速度快、后劲足。加快推进我省新型城镇化,完全符合城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,顺应了我国城镇化加速发展的历史潮流。
(二)新型城镇化引领是扩大需求、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长远之策。新型城镇化将带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、市政工程建设,直接扩大对第二产业中的冶金、建材、建筑、装备制造、电子信息等行业的需求;同时还将扩大对房地产、现代物流、设计规划、咨询服务、金融保险等第三产业的需求。以上产业都将延伸产业链条,产业相关效应明显,能够形成巨大的投资需求。目前,我省城镇化率比全国低10多个百分点,这既是压力又是持续发展的动力。
(三)新型城镇化引领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、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客观要求。一是开辟城乡统筹的新途径。既通过增强城镇综合承载力加快人口向城镇聚集,又通过加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将农村提升为城镇,跳出了传统的就城镇论城镇、就农村论农村的局限,把城镇和农村发展紧密连结在一起。二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。通过实施城乡一体化规划、一体化建设、一体化管理,推动基础设施向新型农村社区延伸,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,逐步缩小城乡发展水平和公共服务差距。三是增强农村发展活力。通过优化生产力布局,推进产业链条向新型农村社区延伸,带动农民就地转移就业,加快农村发展、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步伐。
(四)新型城镇化引领是破解我省结构性矛盾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内在需要。其一,新型城镇化引领是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火车头。其二,新型城镇化引领是推动服务业发展的加速器。其三,新型城镇化引领是撬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大杠杆。其四,新型城镇化引领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反应堆。
二、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现实依据
(一)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。2011年底,河南省城镇人口达到4255万人,城镇化率达到40.6%,比上年提高1.8个百分点。城市建设步伐加快,城市规模不断扩大。2011年底,河南省共有38个市、88个县、1011个镇,其中镇比2010年增加了62个。38个城市城区面积达到4214平方公里,较上年增加了113平方公里;建成区面积达到2098平方公里,较上年增加84平方公里。
(二)五级城镇体系初步形成。城镇规模体系日趋完善,以郑州为核心、大型中心城市、中小城市、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各具特色、竞相发展的五级城镇体系初步形成。2011年底,全省共有17个省辖市、21个县级市(含省管济源市)、88个县城、50个区和1011个建制镇。截至2012年7月底,全省启动新型农村社区试点2300个,初步建成350个。
(三)城镇功能日趋完善。一是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步伐加快。2011年底,河南省道路长度达到9859千米,排水管道长度达到15836千米,集中供热面积达到11831万平方米,燃气普及率达到76.2%,用水普及率达到92.6%,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6.6%,均比上年有所提高。二是产业集聚区建设全面提速。2012年上半年,全省集聚区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108.6亿元,同比增长38.5%,对全省投资增长的贡献率高达67.8%,成为拉动增长的主导力量。三是城中村改造快速推进。2012年上半年,省辖市在建城中村改造项目528个,完成拆迁1688.72万平方米,新开工建设1682.02万平方米,完成建设432.42万平方米,实际完成投资391.5亿元,同比增长29.17%。四是保障性住房建设顺利推进。
(四)城镇经济实力不断增强。一是城市经济规模日趋扩大。2011年,17个省辖市市区生产总值达到7940.18亿元,占全省的29.5%;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932.87亿元,占全省的54.2%;限额以上批零贸易业商品销售总额达到5946.16亿元,占全省的72.1%;城乡居民储蓄年底余额6837.61亿元,占全省的46.7%。二是城市经济结构日趋优化。2011年,17个省辖市市区一、二、三产业比例为3.8:53.1:43.1,一产、二产分别低于全省平均水平9.2和4.2个百分点,而三产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3.4个百分点。三是产业集聚区集群效应不断显现,产业支撑能力不断增强。
三、发挥新型城镇化引领作用的对策建议
(一)明确重点,构建现代城镇体系。一是积极构建具有中原特色符合河南实际的新型城镇体系。按照核心带动、轴带发展、节点提升、对接周边的原则,推进郑州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、省域中心城市、中小城市、中心镇、新型农村社区联动发展,加快构建以中原城市群为主体形态、符合河南实际、具有中原特色的五级城镇体系。二是强化体系各级构成的功能作用。着力增强郑州龙头作用和重心作用、省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、县城承载承接作用、小城镇重要节点作用、新型农村社区战略基点作用。三是形成城镇体系协调互动发展格局。完善五级城镇体系联动发展机制,形成有机组织、分工合作的发展模式,增强区域整体实力。四是坚持内涵式发展。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,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,加大环境保护力度,加快信息化进程,优化人居环境,建设复合型、紧凑型、生态型城市,促进城市网络化、智能化、个性化发展。
(二)突出引领,妥善处理“三化”协调发展关系。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联工带农的作用,确立其核心引领地位。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人口向城镇集中、工业向园区集中、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,实现人口集聚、工业集成、农业集约。引领带动城市功能完善、生产要素集聚和农村劳动力加快转移,为新型工业化提供工业布局和先进生产要素以及公共服务;为传统产业的升级转型腾出空间,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和农业结构调整;为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注入内在动力,实现“三化”协调科学发展。加快新型工业化,促进产业布局优化和经济结构升级,为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提供产业支撑;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,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,为工业化和城镇化奠定基础支撑,从而形成引领主体突出、两大支撑有力的“三化”协调科学发展新格局。
(三)以城带乡,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。一是鼓励城市支持农村发展。以工业化理念引领农业、工业化装备武装农业、工业化成果反哺农业;二是推动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;三是尽快开展农村土地市场开放试点;四是加快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步伐。五是积极推动城市新区、产业集聚区、城市近郊区和其他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。
(四)产城互动,强化城镇产业支撑。一是有序承接产业转移。发挥区位优越、劳动力资源丰富等优势,全方位、多层次承接沿海地区和国际产业转移。二是促进产业集聚化发展。搞好区域产业布局,依托中心城市和县城,促进二、三产业高度集聚,实现二、三产业融合发展,形成特色主导产业集群或专业园区。三是发展壮大现代服务业。提高规模化、品牌化、网络化发展水平,改造提升商贸等传统服务业,发展壮大健康产业等新型业态,支持发展信息服务等新兴服务业,突出发展物流、文化、旅游和金融等现代服务业,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。
(五)先行先试,创新城镇化体制机制。 一是 加快城镇户籍制度改革。二是创新城市建设融资机制。三是创新农村土地管理制度。同时,在就业、教育、卫生等方面制定强有力的政策,强力推进河南新型城镇化步伐。
课题主持人:张怀玺(濮阳市政协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