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 网站首页 趋势研究
河南制造,与互联网这样融合
发布时间: 2017-2-18 16:17:30来源:

  

   制造业是实施“互联网+”行动的主战场。作为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大省,河南如何将制造业和互联网有效融合?省政府日前已下发《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实施方案》(以下简称《方案》),提出到2020年,制造业重点骨干企业互联网“双创”平台普及率达到90%,互联网“双创”成为引领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。到2025年,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水平居全国中上游,融合“双创”体系基本完备,制造业综合竞争实力大幅提升。

 叠加、聚合、倍增效益

  省统计局2月6日发布的数据显示,2016年河南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9195.70亿元,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174.14亿元,同比增长6.4%,扭转了2015年河南工业企业利润负增长的局面。

  主营业务收入近8万亿、规上工业利润突破5000亿,标志着河南工业整体实力又迈上了新台阶,距离先进制造业强省的目标又进了一步。

  制造业一直被誉为立国之本、兴国之器、强国之基。作为全国重要的工业大省,我省正处于由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中后期加速迈进阶段,伴随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,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比以往更加迫切,也更加曲折和富有挑战性。当前,互联网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,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,释放和激发制造业+互联网的叠加效应、聚合效应和倍增效应,催生经济发展新动能,已成为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制高点、重塑区域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选择。

  2016年,河南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上亮点频出,认定了一批智能工厂和智能车间,新航集团等5家企业智能制造项目获国家专项支持,18家企业入选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,近1000家企业完成两化融合对标,涌现出中信重工“双创”、宇通客车智能制造、森源重工服务型制造、大信橱柜个性化定制、众品食业平台化转型等一批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的新业态新模式。随着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、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等国家战略的逐步实施,河南制造业与互联网大融合大发展的时代已经来临。

  激发制造业“双创”能力

  “双创”是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的最有效载体之一。以中信重工为例,通过构建技术创客群、工人创客群、国际创客群、社会创客群“四群共舞”创客体系,“双创”直接参与者超过800人,带动了1000名技术人员和4000名一线工人创新创效,形成了全员创新格局。《方案》提出,加快制造企业互联网双创平台建设、打造“双创”生态圈;推动互联网企业构建制造业“双创”服务体系,形成“体验中心+网络平台+服务联盟”三位一体的服务模式;加快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“双创”基地建设,探索众创、众包、众扶、众筹等新模式;到2020年,将建成一批具有技术与数据资源优势、商业模式成熟的制造企业互联网双创平台,基本建成完善的中小企业双创服务体系,建设50个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“双创”基地。

 提升融合创新能力

  智能制造、服务型制造、个性化定制,这些制造业新模式都离不开和互联网的有效融合。《方案》提出,培育发展智能制造,开展智能工厂、智能车间试点;实施服务型制造推进工程,实现由制造业向“制造+服务”转型升级;加快发展个性化定制,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快速原型、模具开发和产品定制等服务;加快发展网络协同制造,提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设计、制造、商务和资源协同能力;加快发展工业电子商务,强化制造企业与电商企业合作;推动制造企业与互联网企业跨界融合,打造新的经营主体,形成一批典型模式和成功经验。到2020年,将建设100个智能工厂、300个智能车间,基本实现制造与服务全方位、宽领域、深层次融合,制造业重点行业个性化定制水平大幅提升,规模以上制造企业基本实现电子商务普及应用,建设200家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创新示范企业。

 融合发展离不开基础支撑

  融合发展离不开基础支撑能力的提升。《方案》提出,加快发展智能制造装备,实施“数控一代”“智能一代”工程,推动北斗导航产业在制造业中的应用服务,加快工业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制造技术攻关创新和集成应用,打造洛阳、郑州、新乡、许昌等机器人产业园区、专业基地;实施融合发展系统解决方案能力提升工程,鼓励大型制造企业、互联网企业面向行业提供系统解决方案;打造工业云和工业大数据平台,构建协作共赢的制造业大数据服务生态环境。

  《方案》提出,到2020年,我省将形成一批具有行业竞争力的智能制造装备研发、生产企业和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,力争工业云平台注册用户超过8万家。加强制造业基础信息网络建设,以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、LTEv6工程为抓手,推动IPv6在物联网、移动互联网中应用,到2020年,基本建成宽带泛在、互联共享的制造业基础信息网络。到2025年,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水平居全国中上游,融合“双创”体系基本完备,融合发展新技术、新产品、新服务供给能力显著增强,融合发展新模式广泛普及,制造业综合竞争实力大幅提升。(记者 陈辉)